外省动态

看重庆“三方共耕”如何破解山区撂荒地治理难题

  • 时间:2025-07-25

  • 浏览:34

  •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 作者: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近年来,我国撂荒地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部分山地丘陵地区因交通不便、坡度大、土层薄等原因,治理难度大,个别地区还陷入复耕—撂荒—再复耕的怪圈,亟待建立撂荒地复耕复种长效机制。针对这一难啃的“硬骨头”,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在部分区县探索推出“供销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三方共耕”模式,实现三方农田共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推动撂荒闲田变高效农田,成为农民增收的“希望田”。


“三方共耕”省心省力效益高


在重庆市大足区国梁镇三凤村,沿着坡地攀爬300米左右来到坡顶,一片绿意盎然的农田映入眼帘。


“曾经这里山坡陡、设施差、离村远,再加上很多农户外出务工,没有人愿意种,就撂了荒。”三凤村党支部书记邱弟香说,“根据镇政府要求复耕后一开始也面临谁来种地的难题!现在我们通过‘三方共耕’模式,由供销合作社帮我们种地,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开展粮油作物套种药用野菊花,去除成本后按照农户40%、村集体30%、供销合作社30%进行收益分红,省心省力,效益还高!”

何谓“三方共耕”模式?大足区供销合作社主任杨浩介绍,具体就是土地承包权不变,农户以零地租形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代种,农户仍享受耕地地力补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土地后,托管给基层供销合作社进行全过程耕种;三方按比例共享收益。简单来说就是土地由农户“零地租”交付、耕种由供销合作社和村集体“全过程”参与、收益由三方“按比例”共享,真正实现三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图片

据了解,“三方共耕”模式已经在重庆市大足区、铜梁区等多地推行,不仅有效破解了土地撂荒难题,还实现农户、村集体、供销合作社三方共赢。截至目前,供销合作社在大足区国梁镇、万古镇已经与1200余户村民签订了代耕代种协议,整合撂荒地3200亩,共带动农户增收约130万元,村集体和供销合作社分别增收约100万元。2024年,铜梁区开展“三方共耕”试点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新增约1万元,入股村民收入人均新增约1000元。

图片



村集体唱好“主角戏”


“做好‘三方共耕’模式,村集体发挥的组织作用非常关键。”大足区供销合作社主任杨浩解释说,“山区耕地分散,部分平整区由农民自种后,剩下的都是‘鸡窝田’‘巴掌地’,要想进行耕、防、收等规模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还得靠村集体发动群众、归集土地。另外,商定合同、组织村民进行日常农田管护、发放分红等也需要村集体发挥主导作用,靠我们和农民一户户对接的话,工作是很难推进下去的。”


“大家都是邻里乡亲,更容易沟通,而且村民们对我们村集体还是很信任的,愿意跟着我们干。”邱弟香说,“2023年,我们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整村进行政策宣传和动员,逐步达成由村集体组织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把土地整合起来交给供销合作社代耕代种的共识,今年靠着这种模式开展订单农业,预计每亩能产生2500多元收入,村民按照40%分配比例,每亩收入能达1000元。”

图片

村集体开展居间服务,充分发挥了村集体组织村民的“润滑剂”作用,解决了社会资本与农户直接对接过程中的信任问题,并引来了供销合作社这支农民信得过的农事服务队伍,同时获得居间服务收益,村集体的经济实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邱弟香说,预计今年村集体能从撂荒地的复耕复种中收益3万元,可占到村集体年收入的近13%。


如今,不仅在三凤村,在国梁镇曲水村和万古镇升斗村等地,村集体在“三方共耕”模式中都发挥着重要的沟通协调作用。


曲水村党支部书记宋大科高兴地说:“‘三方共耕’模式下,村集体真正唱好了基层治理的‘主角戏’,助力三方拧成一股绳,撂荒地复耕复种真正能做到可持续。”

图片



农民做好“当家人”


“近期需要人员协助田间管护,找我报名!”大足区万古镇升斗村党支部书记高秀峰的信息发出后不多久,村民们就踊跃而来。


“我平常没事的时候就来田里看看庄稼。”77岁的升斗村村民蒋世荣说,“把地通过村集体交给供销合作社代耕代种,土地还是我们的,耕地地力补贴也是我们领取,还有务工收入,收成分红也进我们口袋,那我们可得多上心啊。”


据了解,2025年初,蒋世荣将3亩土地托管给了升斗村集体,同时参与村集体组织的田间劳作,今年已经工作了19天,获得劳动报酬1330元。

“‘三方共耕’模式下,农民还是土地的‘当家人’。”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合作指导处副处长朱先令介绍说,“在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系统探索的这种模式下,村民不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不提前支出生产成本、不影响补贴政策享受,还可以获得家门口可持续的就业机会和务工收入。同时村民、村集体与供销合作社利益与风险共存共担,更能激发村民对农田日常管护的积极性、主动性。”

图片

大足区国梁镇曲水村通过“三方共耕”模式已经在2024年分过一次红。


曲水村村民韦大高告诉记者:“我去年将4亩多耕地托管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过土地整合后村里统一交给镇供销合作社实施大豆+玉米种植项目,三方按照‘433’比例进行分成,另外还能领取地力补贴,我的地块收入了上千元,比以前地荒着强多了。今年准备参与种植药用野菊花,效益一定更高。”


“以前种植大户流转土地后集中运营,有时难免遇到没有及时发现草虫病害等情况耽误农时,和村民之间也存在资源争抢问题,召集村民参与劳动也存在村民工时要价偏高等问题,另外村民们也不再关心土地种植和收成情况。”铜梁区供销合作社主任张桂生介绍说,“现在不同了,无论是从分红结构,还是从撂荒地复耕复种后的财务监督、生产监督来看,农民都是重要的话事人和收益关联人。”

图片

据了解,铜梁区供销合作社联合村集体、农户推出零地租“三方共耕”模式,整合资源打造出“众耕宝”种地品牌,首批试点在8个镇23个村归集了5100余亩土地,吸引了1380户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生产,还吸引2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成为职业农民,为全区8万余亩水稻、高粱、油菜提供耕、种、防、收单环节或多环节农业社会化服务。

图片

“分配透明化让农户把集中生产当成自家事,试点村矛盾减少了,村民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种田效益还提升了。”张桂生说。




供销合作社建好“大平台”


“三方共耕”共同破解山地丘陵地区撂荒地复耕复种可持续难题,除了算好村集体和农户的“收入账”,还要从长远考虑,算好经营主体长期运营的“经营账”。

“撂荒地本身条件差,机耕难,流转难,前期农资农机等成本投入高,收益不一定可以保证,很多市场经营主体经济负担重,容易因为经营不善血本无归,也难以承担撂荒地长期复耕的工作。”杨浩说,“但‘三方共耕’的模式下,供销合作社没有进行土地流转,而是以‘零地租’的形式进行代耕代种,降低了资金占用风险和管理成本,同时集中采购、规模化服务等经营服务方式也有效降低了投入成本。”

图片

杨浩告诉记者,通过统一采购农业投入品,统一开展农机、农技等服务,可以减少单位面积农业投入品用量,降低采购成本和作业成本,促进整体生产投入成本降低20%以上。

图片

“当然降本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增效。”杨浩一笔笔计算着,“通过推广实施良种、良法、良技、良机和标准化生产,还可以促进单位产量提升10%左右。”


要做到复耕复种长期可持续,发挥供销合作社平台作用,用好渠道优势,拓展销售市场,发展订单农业,争取更大创收是关键。


杨浩说:“经充分调研和考察,大足区供销合作社积极引导有关镇村发展订单农业,与华润三九、太极等药企的供应商携手,开展粮油作物套种药用野菊花种植项目。药用野菊花耐干旱、耐贫瘠,具有粗放管理特性,单次种植可在3年至5年收获,市场需求量大,预计每亩收益可达800元至1200元。”


同样,拓展销路也是铜梁区供销合作社的核心要务,通过开展“百村千号”电商直播助农行动,即在当地着力培育100个行政村、1000个农民电商账号,构建起一张高效顺畅的直播助农网络,实现以销促产,助农增收。


另外,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系统还通过发挥平台资源聚合作用,推广农业保险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例如2024年铜梁区因极端干旱天气,508亩土地减产,扣除供销合作社保费投入后,农户获赔3.05万元,降低了自种损失。

“农业生产本就是投入周期长、收成风险大的辛苦事。供销合作社是‘为农、务农、姓农’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村集体非常亲密的合作伙伴,要紧密联结起来,共克难关、共同发展。”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表示。

图片

当前,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已打造427个乡镇服务站,建设4103个村级联络点,着力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重庆“三方共耕”模式中,农民仍是土地的权益主体与管护动力源,村集体是穿针引线的组织核心,供销合作社是降本增效的服务平台,三方各安其位、各尽其责、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扛起了复垦撂荒地的重任。

图片

图片

这一机制创新,因地制宜、契合当地实际,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现实路径,也为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山区共性难题,贡献了可供借鉴的重庆方案。